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文档内容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领域的核心科研机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自1950年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国防装备研发与海洋科技创新的重任。其研究生教育体系依托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大国家级实验室,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院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培养出大批舰船设计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成为我国军工科研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标杆。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学科体系与学位授予

研究院的学科布局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心领域,拥有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两个学术学位授权点,覆盖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全链条培养。1981年获批首个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增设第二博士点,2019年通过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认证。学科设置紧密对接军用舰船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等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国际船舶结构力学会议(ISSC)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以力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培养模式与教学资源

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基础课程由高校教授授课,专业课程由院内船舶设计大师首席专家团队讲授。具体流程包括:

  1. 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完成数学、力学等基础课程
  2. 科研实践阶段:参与喷水推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重大项目
  3. 论文指导阶段:结合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实船试验数据开展研究
    学生每月享受1600元助学金,博士研究生按正式职工待遇发放薪酬,优秀毕业生可直接留院工作。这种"课题-论文-就业"一体化模式,确保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无缝衔接。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研究院汇聚了船舶工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船舶设计大师7人博士生导师22人。科研平台建设具有显著优势:

  • 3个国家级实验室:涵盖流体力学、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总装研发
  • 20余个专业实验室:配备世界领先的船模试验水池与数值仿真系统
  • 百亿级科研经费:年均承担国家级项目50余项
    导师团队主持过辽宁舰等重大装备研制,为学生提供接触航母设计极地破冰船研发等尖端课题的机会。

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

近五年数据显示,研究生参与国防重点型号研制的比例达92%,论文选题100%源自实际工程需求。就业方面呈现三大特点:

  • 军工领域主导:85%毕业生进入船舶集团下属院所
  • 技术创新转型:15%投身智能船舶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 国际交流频繁:年均选派20%优秀生参与ITTC国际会议
    这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使毕业生成为行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博士论文成果直接转化为军品型号技术标准

通过"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三级培养体系,该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舰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大师领衔的导师团队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共同铸就了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种将国家重大需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式,将持续为行业输送高端技术领军者。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