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植根于草原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标杆。该专业肇始于1957年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科,2018年升格为舞蹈学院,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以蒙古族舞蹈为核心的特色教育体系。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高水平舞蹈表演艺术培养基地定位,专业建设始终秉持"彰显特色、强化优势"的办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三维联动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在国内外舞蹈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专业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着力打造应用型、复合型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蒙古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多元舞种的表演技能,同时注重编创能力、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芭蕾舞基训+民族舞特色课程+现代舞编创"的课程结构,构建起分层递进、多元融合的教学体系。特别在蒙古族舞蹈传承方面,形成民间采风-课堂提炼-舞台呈现的"三点一线"传承模式,使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教育方法深度结合。
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特征。核心课程包含:
- 蒙古舞基本功训练:涵盖肩部韵律、马步技巧等特色内容
- 舞蹈剧目排练:以《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原创剧目为载体
- 编舞技法: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 跨文化舞蹈研习:涵盖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比较研究
- 舞台表演实践:设置年度"新枝初放"教学成果展演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突出产教融合特色。通过"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实体化运作,实施课堂创排-剧场演出-赛事锤炼的进阶培养。近年师生创作的《蒙古马》《汗沁·背勒格》等作品,在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殊荣,形成"以赛促教、以演代练"的良性循环。专业与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等建立定向输送通道,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印证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
国际交流与学术研究构建起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柔性引进冯双白、赵明等舞蹈名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建立驻校艺术家制度。同时组织师生赴美、法、日等十余国进行文化交流,将蒙古族舞蹈的肩部韵律、圆动律等特色语汇推向国际舞台。学术研究方面,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蒙古族舞蹈技能训练教材》等特色教材,形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发展态势。
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专业构建起五维评价机制:
- 教学过程监控:实施"八阶段课堂教学法"
- 师资梯队建设: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占比46.67%
- 教学资源开发:建成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门
- 行业反馈机制:建立用人单位评价数据库
- 持续改进制度:依据《中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这种立足民族传统、对接现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应用型院校首位,彰显出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示范价值。通过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红色题材融入剧目创作,更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表演(表演与教育)专业怎么样?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表演与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60余年办学积淀,构建了表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下设多个方向,其中表演与教育方向以培养兼具舞蹈表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既注重舞台实践技能,又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能力,形成了“课-创-演-赛-研”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与特色化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舞蹈学科核心理论与技能, -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表演专业怎么样?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植根于草原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标杆。该专业肇始于1957年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科,2018年升格为舞蹈学院,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以蒙古族舞蹈为核心的特色教育体系。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高水平舞蹈表演艺术培养基地定位,专业建设始终秉持"彰显特色、强化优势"的办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三维联动 -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表演(国标舞)专业怎么样?
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国标舞)专业立足民族艺术教育根基,融合国际舞蹈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师资配置上凸显三大特色: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融合、表演与教育的双轨并行、教学与赛演的协同发展。通过系统化训练和多元化平台,培养出能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注重塑造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的舞蹈人才。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