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作为浙江省建设领域专业群A档高水平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自2021年由原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更名升级以来,始终占据全国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该专业依托浙江省首批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的深厚底蕴,融合数字化时代需求,形成了以全过程成本管控和数智财税管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金平果排行榜中,该专业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其98%以上的就业率更是成为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亮点。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该专业起源于传统建筑经济管理领域,通过融入大数据分析和智慧化成本核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作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发展路径体现了建筑行业从传统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专业名称变更背后是课程体系的重构,例如新增建筑数字化劳务管理等国家级课程标准,使人才培养更贴合智能建造产业链需求。这种迭代升级使专业成为浙江省唯一覆盖建设领域全产业链的高水平专业群核心。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采用"双轨并进"架构:
- 基础能力模块:包含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施工合同与价款支付等传统核心课程
- 数字化能力模块:设置大数据分析、智慧化成本核算与管理等创新课程
- 实践创新平台:通过1+X财务共享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2024年试点优秀单位认证中初级证书通过率达100%
培养过程中强调"三阶递进":
- 第一阶段:掌握计价计量专业基础
- 第二阶段:构建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复合能力
- 第三阶段:形成智能财务分析+项目经济评价高阶技能
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团队由17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博士占比12%、研究生学历占比82%,多人持有注册造价师、高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近三年教学成果显著:
- 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3项
- 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团队金奖
- 全国大学生房地产策划大赛一等奖
- 开发《建筑数字化劳务管理》国家级课程标准
创新性的"双带头人"培养机制,通过教师党支部书记引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将乡村振兴实践融入教学,形成"专-赛-创"一体化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专业深度践行"职教行业同频生态圈"理念:
- 与中建八局、浙江省建投集团等共建10余个校企党建联建基地
- 合作开发"浙里建·未来建造中心"混合所有制项目,校企投入达1350万元
- 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智能建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3个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
实践教学采用"三真"模式(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真实流程),学生可参与:
- 建筑企业材料管理沙盘推演
- 智慧工地成本动态监控
- BIM5D全过程造价管控
就业前景与社会认可
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占比35%)、全过程咨询公司(28%)、房地产开发企业(20%)三大领域,典型岗位包括:
- 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师
- 智能建造BIM经济工程师
- 建筑企业数字化财务分析师
近三年用人单位调研显示,毕业生在合同价款调整准确率、税务筹划合规性等关键能力指标上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在新基建和城市更新领域,掌握空间数字建模技术的毕业生起薪较传统岗位提高23%。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怎么样?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作为浙江省建设领域专业群A档高水平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自2021年由原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更名升级以来,始终占据全国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该专业依托浙江省首批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的深厚底蕴,融合数字化时代需求,形成了以全过程成本管控和数智财税管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金平果排行榜中,该专业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其98%以上的就业率更是成为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亮点。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怎么样?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是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该专业立足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融合工程造价、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培养具备工程成本核算、项目投资分析及信息化系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面向浙江考生实行"不限选考科目"政策,2022年普通类平行录取最低分为414分,专科层次计划招生人数为18人,学制三年。作为管理工程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其教学资源与工程造价等国家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怎么样?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聚焦建筑安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与智能化转型,致力于培养掌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建筑智能传感技术等核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链条能力培养体系,毕业生可从事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安装维护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同时对接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形成“学历+技能”双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