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怎么样?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已帮助人数412

已解决

评论 教育教学文档本文档内容,由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文档内容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以"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该专业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联盟资源,将环境感知技术线控底盘系统车路协同技术等前沿领域融入教学,通过"真实场景实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双轨制培养路径,为行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怎么样?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实践"三层递进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汽车机械制图、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底层技能培养,而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智能传感器装调、计算平台部署等关键技术模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座舱系统装调与测试车路协同系统装调与测试两门课程直接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的"三横两纵"技术架构,通过理论讲解与仿真实训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从部件调试到整车测试的完整流程。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六步递进"模式:

  1. 基础电路连接与测试
  2. 智能网联汽车拆装实训
  3. 传感器标定与系统联调
  4. 线控底盘动态测试
  5. 整车测试场景搭建
  6. 企业真实岗位轮训
    这种递进式训练依托校内5000平方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配备惯性导航系统、环境感知测试台架等先进设备,确保学生掌握ADAS系统检测高精度地图应用等核心技能。

师资团队配置凸显"双师型"特色,教授级高工占比25%,省级技术能手占28%。以入选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的谭逸萍副教授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经验转化为模块化教学方案。企业导师团队包含7名产业教授和5名技能大师,他们主导的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等X证书培训,使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保持动态同步。

职业发展通道呈现多元化特征:

  • 首岗就业率97%以上,主要分布在智能汽车装配调试、车载网络运维等岗位
  • 职业晋升路径涵盖智能系统工程师、无人驾驶测试专员等技术岗位
  • 学历提升方面可对接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高职本科)和智能车辆工程(普通本科)
    校企合作单位如中国重汽、比亚迪等企业提供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完成从零部件检测整车质量管控的完整职业体验。

该专业建设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通过牵头山东省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将济南市"新高校20条"产业载体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培养模式创新上,率先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毕业生同时具备岗位适应能力与技术迁移能力,为智能交通时代储备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
  •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怎么样?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以"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该专业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联盟资源,将环境感知技术、线控底盘系统、车路协同技术等前沿领域融入教学,通过"真实场景实训+企业岗位实习"的双轨制培养路径,为行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
  •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怎么样?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立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发展趋势,构建了“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97%以上就业率为标杆,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职业教育联盟资源,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持续为行业输送具备二手车评估、事故车定损、新能源车销售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行业标准 专业创新“岗课赛证”一体化培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怎么样?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该专业立足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趋势,构建了覆盖研发辅助、生产制造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依托29000多公里测试道路和8800万公里道路测试总里程的产业基础,学院通过"双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与虚实融合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具备多技术融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