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导向,紧密围绕能源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需求,形成了一套扎根边疆、融合石油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特色教育体系。通过理论铸魂、文化浸润、实践淬炼三大维度的协同推进,该校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校区建立“双课堂联动”机制。一方面打造石油特色思政课程群,开设《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中国石油文化》等特色课程,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转化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创新“流动课堂”模式,在新疆历史博物馆、油田厂矿设立20余个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克拉玛依油田的采油机旁、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现场感悟“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内涵。校领导常态化讲授“开学第一课”,党委书记梁永图通过“成品油管道调度核心技术自主化”等专业案例,将科技自立自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
实践育人体系突出校企协同与边疆服务的双重导向。校区与中石油等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和研究生工作站,组织“石油企业行”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塔里木、准噶尔等油田开展生产实习。2025年新建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覆盖克拉玛依市65所中小学,思政专业学生通过“三阶成长计划”完成教学试讲、课程设计等实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边疆基础教育需求深度融合。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赴西部能源企业就业比例达68%,其中35%选择扎根新疆基层。
在文化育人创新领域,校区构建“五色文化”浸润体系。通过建设铁人精神教育基地、石油地质博物馆等载体,将石油工业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特色活动如中国石油文化论坛、“石油情”文艺晚会形成品牌效应,《我为祖国献石油》校歌成为精神标识。2024年新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实践基地”,通过“初心宣讲团”向中小学生传播“两弹一星精神”,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校区还创新开发“胡杨博士论坛”,邀请行业专家解析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转型路径。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培养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青助计划”,通过北京-克拉玛依双城教研联动提升教师理论水平。2025年启动的“三维度安全管理体系”,在实习实践中落实校地协同育人责任。数据显示,思政课教师年均参与油田调研达42人次,开发的“油气储运工程中的思政元素”等案例入选教育部精品项目。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校区正在深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四个一”工程(一门金课、一组案例、一批基地、一套标准),推动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2025年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思政教育典型案例的项目,正是通过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实践讲好教育强国故事的创新探索。这种将国家战略、地域特色、行业需求三维贯通的育人模式,为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导向,紧密围绕能源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需求,形成了一套扎根边疆、融合石油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特色教育体系。通过理论铸魂、文化浸润、实践淬炼三大维度的协同推进,该校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校区建立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软件工程专业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软件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类核心方向之一,依托校本部优质教育资源,在新疆高等教育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紧密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数字化发展需求,形成了鲜明的油气行业特色与工程实践优势。其培养方案深度融合了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技术与石油工业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多元发展路径。 在专业定位与学科资源方面,软件工程隶属于校区工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国家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源自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历经7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所属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评级。依托克拉玛依校区的地理优势与校企合作机制,专业聚焦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