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内容
南通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在师范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该专业不仅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入选了国家级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2024年软科排名稳居全国前30%。其培养体系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依托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特色模式,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一、专业实力与学科定位
- 学科层次: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十三五”重点学科,该专业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全国招生78人,学费5200元/年。
- 教学资源:依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3个实习基地,配备钢琴教室、微格教室等20余个专业实验室。
- 师资结构:专职教师31人、兼职教师36人,76%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名师、教育部教指委专家参与核心课程教学。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向
核心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覆盖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理论课程,同时细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方向:- 语文方向:强化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数学方向:侧重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及课程标准研究
- 英语方向:涵盖综合英语、翻译技巧及跨文化教学策略。
实践能力培养
实施“三五工程”(25场讲座+25部专著+5项技能证书)与“四一工程”(一人一艺、一班一品),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掌握班级管理、课程设计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能力。
三、教学模式与创新实践
- 数字化教育融合:2024年承办江苏省小学教育数字化培训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和AI教学平台纳入课堂,开发《数智时代小学教育专业变革》等前沿课程。
- 双导师制:实行高校教师与一线特级教师联合指导,如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朱爱华、姜树华等参与学生实训。
- 竞赛成果:近五年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等14项国家级奖项,形成“理论-实践-创新”培养闭环。
四、就业竞争力与社会反馈
-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担任小学全科教师,部分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机构,定向培养生可直接获得教师编制。
- 区域影响力:南通地区约1/3中小学校长、2/3语文特级教师毕业于该专业,校友包括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杜晓勤等。
- 用人单位评价:近三年就业质量调研显示,毕业生在教学设计能力和班级管理创新方面评分高于省内同类院校15%。
五、未来发展与行业衔接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趋势,该专业重点布局:
- STEAM教育:增设科学实验指导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
- 核心素养培育:开发德育一体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块
- 终身学习体系:与南通市教育局共建教师发展学院,提供职后培训。
通过持续深化“师范性+应用型”培养定位,南通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标杆输出地。
上一篇:
如何正确编制上缴欠税的会计分录?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相关推荐
-
如何高效部署与优化iapp一本通完整php源码?
近年来,iapp一本通php源码因其高度整合的后台管理系统与移动端对接能力,成为开发者快速搭建应用的热门选择。该源码包含用户系统、卡密商城、数据统计等模块,支持V5版本核心架构,但实际部署中需注意功能完整性与接口适配问题。本文将从源码获取、功能解析、优化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帮助开发者规避常见陷阱。 源码获取与部署流程包含四个关键步骤:首先从指定云盘或蓝奏云链接下载压缩包,解压后需修改core/con -
南通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怎么样?
南通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在师范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该专业不仅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入选了国家级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2024年软科排名稳居全国前30%。其培养体系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依托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特色模式,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一、专业实力与学科定位 学科层次: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十三五”重点学科,该专 -
南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怎么样?
南通大学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通过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学校以“五大战略”为牵引,围绕“培根铸魂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构建了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从理论武装到实践浸润,从课堂改革到社区育人,南通大学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赋能”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在“三全育人”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