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地质学科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学+旅游”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立足河北省丰富的地貌资源,将传统旅游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地学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地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2019年获批“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其教学体系持续创新,逐步构建起从课堂到行业的完整培养链条。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双模块”课程结构,既包含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融入普通地质学、地貌学等地学基础课程。特别设置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块和旅游规划与策划模块,通过旅行社与OTA运营管理、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地质资源开发的理解。这种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使学生在掌握旅游目的地管理技能的同时,能够解析旅游资源背后的地学成因。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立体化特征,包含三类递进式环节:
- 课堂模拟与实验室操作: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数字化运营模拟
- 基地实习:依托秦皇岛柳江盆地等地质遗迹实习基地开展地质旅游实习
- 企业项目实战:通过与石家庄旅投集团等16家单位合作,参与真实的旅游资源普查和景区规划项目这种“理论—观察—应用”的三维训练,使学生在空间信息技术实训中掌握GIS制图技术,在博物馆解说实务中提升资源阐释能力,最终达到“厚基础、强技能”的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方向设置体现差异化发展策略。在传统企业管理方向培养酒店、旅行社管理人才的基础上,2017年增设的地学旅游方向专门针对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特殊业态,开设地质公园管理、旅游地学制图技术等特色课程。2021年更衍生出独立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聚焦地质遗迹开发保护和旅游地学数据处理,形成与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的互补格局。这种细分方向既响应了行业对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学校“资源环境+”的办学理念。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类领域:
- 旅游规划与运营:在旅游规划院所、在线旅游服务企业从事智慧旅游系统开发
- 地质资源开发:进入地质公园管理局、景区管委会负责地质遗迹保护利用
- 科研与教育:通过考研进入旅游地学或资源管理方向深造近五年数据显示,学生在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等赛事中获奖率达35%,参与省级以上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的比例超60%,反映出较强的实践竞争力。
这种学科融合模式的成功,源于学校对产教融合的深度践行。通过建立包括湖北省地质局在内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每年更新率达20%,确保教学内容与旅游地学前沿技术同步。教师团队中具有地学实践经验的博士占比达60%,这种“双师型”师资结构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使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形成鲜明辨识度。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怎么样?
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地质学科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地学+旅游”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立足河北省丰富的地貌资源,将传统旅游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地学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地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2019年获批“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其教学体系持续创新,逐步构建起从课堂到行业的完整培养链条。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双 -
河北地质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怎么样?
河北地质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支撑,融合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该专业面向现代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注重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学校的地质学科传统优势,其课程体系既涵盖通用工程管理理论,又融入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特色方向,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学科交叉性: -
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怎么样?
河北地质大学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该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成果。作为自然资源部与河北省共建高校,该校依托地质学科的传统优势,结合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需求,于2017年率先设立地学旅游方向,并在2021年正式获批该本科专业。这一专业以“地经渗透、产教融合”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地学素养与旅游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地质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