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本振(本地振荡器)作为高频头的核心组件,承担着频率转换的关键任务。其本质是通过与接收到的下行频率进行混频运算,将卫星信号转换为接收机可处理的中频信号。这种频率转换机制直接影响着信号接收质量和系统兼容性,而单本振与双本振的设计差异,则决定了高频头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极化信号处理能力是两类本振的核心差异点。单本振高频头仅配置单一振荡频率,通过接收机供电电压的切换(18V对应水平极化,13V对应垂直极化)实现极化方式的选择。这种设计使单本振系统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单一极化信号,当需要接收不同极化方向的节目时,必须通过物理调整高频头角度或切换供电电压完成。而双本振高频头通过集成两组独立振荡电路,可同时响应两种极化信号:在C波段应用中,5150MHz本振处理水平极化信号,5750MHz本振处理垂直极化信号,两组本振产生的中频信号通过频段隔离实现并行传输。
频率覆盖范围的扩展能力体现两类本振的技术优势差异。单本振系统受制于固定频率参数,其有效接收范围遵循公式:下行频率-本振频率=中频信号。以Ku波段单本振11300MHz为例,仅能覆盖12150-13450MHz的下行频率,无法接收低于该范围的122KU信号。双本振系统通过22KHz切换信号动态选择本振频率:在接收低频信号时激活9750MHz本振,处理高频信号时启用10600MHz本振。这种双模工作机制使Ku波段接收范围扩展至10700-12750MHz,显著提升系统兼容性。
多设备兼容性的实现方式直接影响系统部署成本。单本振系统受限于单一频率输出特性,每台接收机必须独立配置高频头才能接收不同极化或频段信号。而双本振系统通过中频信号的分频传输,可支持多台接收机共享同一高频头:在C波段场景中,水平极化(5150MHz本振)和垂直极化(5750MHz本振)的中频信号分别占据950-1450MHz和1550-2050MHz频段,通过频分复用技术实现信号分流。这种设计大幅降低多用户系统的硬件投入,特别适用于酒店、社区等需要集中信号分配的场景。
在系统配置层面,两类本振的参数设置存在显著差异:
- 单本振系统需严格匹配极化电压与频率参数
- 双本振系统需配置22KHz开关控制信号
- C波段双本振需设置5150/5750MHz双参数
- Ku波段双本振需预设9750/10600MHz切换阈值
这些技术特性决定了单本振更适合单一用户、固定频段的接收需求,而双本振在复杂接收场景中展现更强的适应性。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双本振系统在频谱利用率、多业务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正逐步成为主流配置方案。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高频头中单本振与双本振的作用有何不同?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本振(本地振荡器)作为高频头的核心组件,承担着频率转换的关键任务。其本质是通过与接收到的下行频率进行混频运算,将卫星信号转换为接收机可处理的中频信号。这种频率转换机制直接影响着信号接收质量和系统兼容性,而单本振与双本振的设计差异,则决定了高频头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极化信号处理能力是两类本振的核心差异点。单本振高频头仅配置单一振荡频率,通过接收机供电电压的切换(18V对应 -
一本振与二本振在通信系统中如何实现功能分离?
在无线通信领域,一本振(第一本振)和二本振(第二本振)是超外差接收机中的核心频率生成模块,两者的协同工作实现了信号的高效解调与处理。这种结构设计源于超外差接收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多级变频降低信号处理难度,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要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需要从功能定位、频率关系和工作原理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功能定位的层级差异构成最显著区别。一本振承担首次变频的核心任务,负责将接收的高频射频信号下变频至固定 -
如何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平行记账与双分录核算?
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行记账模式,实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这种双分录核算体系不仅要求对资金流动进行精准记录,还需兼顾预算执行与财务绩效的双重管理。其核心在于通过资金结存类科目搭建虚拟资金池,实现两类会计数据的衔接与校验。以下从典型业务场景出发,系统解析新制度下的分录处理逻辑。 财政授权支付是日常高频业务,其核算流程包含三个关键节点: 收到额度时需同步记录预算收支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