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怎么样?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已帮助人数940

已解决

评论 教育教学文档本文档内容,由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编辑
文档内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0年,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现为湖南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公共管理学科(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点),该专业构建了"财经+管理+法律"的跨学科培养体系,面向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公共政策执行能力数字化治理思维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怎么样?

专业定位聚焦于三大核心能力培养:一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素养,通过《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核心课程夯实基础;二是财经院校特色的经济分析能力,开设《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交叉课程;三是数字化时代的实践操作技能,构建"公文写作实验室+政校协同基地"的实训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基层治理现代化,毕业生既能胜任政府机关的政策研究岗位,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协调工作。

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1. 核心课程群:涵盖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领域,包括《政治学基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社会组织管理》等主干课程
  2. 财经特色模块:融入《会计学》《统计学》《绩效管理》等经济类课程,形成"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知识结构
  3. 数字化能力培养:新增《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公共危机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入SPSS数据分析政务仿真系统等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维度:

  • 校内建有多功能仿真实验室,配置价值6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模拟政府决策流程
  • 校外建立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与湖南省发改委等单位开展政校协同育人
  • 实施"公管精英赋能计划",通过公文写作比武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赛事提升实战能力。数据显示,学生近年获国家级双创大赛奖项超50项,专业竞赛获奖率达35%。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

  • 公务员系统:年均约25%毕业生通过国考、省考进入党政机关
  • 企事业单位:在万科、三一重工等企业担任行政管理岗位的比例达40%
  • 继续深造:考研录取院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
  • 新兴领域:15%毕业生进入社会组织从事公益项目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起薪水平高于湖南省管理类本科专业平均值18%。

专业优势体现在:

  1. 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17人中,教授/副教授占比58.8%,博士比例70.6%,含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
  2. 教学资源丰富:拥有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图书藏量达1.5万册
  3. 学科交叉优势:作为湖南省唯一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实现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的深度融合。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显示,该专业位列中国五星级应用型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前5%。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怎么样?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0年,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现为湖南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公共管理学科(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点),该专业构建了"财经+管理+法律"的跨学科培养体系,面向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数字化治理思维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专业定位聚焦于三大核心能力培养:一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素养,通过《公共管理学》《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怎么样?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自2020年开设以来,凭借“体育+财经+管理”的学科交叉特色,成为湖南省首个且唯一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依托学校财经类学科优势,该专业在2023年软科排名全国第12位,连续三年保持100%就业率和全校第一考研率,培养了兼具体育产业认知与商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又通过真实商业场景的实战项目锤炼学生能力,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怎么样?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自2022年开设以来,凭借鲜明的财经特色与数字化定位,迅速跻身全国同类专业前列。该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供应链智能化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在管理学科和财经领域的优势,构建了一套涵盖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培养体系。从全国排名到课程设置,从师资力量到校企合作,其综合实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专业排名与学科实力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