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为导向,依托学校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与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跨学科优势,构建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整合Unity 3D、Unreal Engine等核心开发工具,面向数字文旅、虚拟仿真、游戏特效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引擎开发+技术美术+行业应用”的立体化课程架构。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在四川文科本科二批招生计划中学费为20000元/年,培养方案通过多院系协同论证,持续引入软件工程理念与行业需求分析,为学生提供兼具技术深度与艺术表现力的实践平台。
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数字艺术为延伸,设置三大能力培养模块:
- 技术基础模块:包含C#编程、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强化算法与系统开发能力;
- 引擎开发模块:通过Unity 3D引擎基础到AR/XR技术进阶的阶梯式教学,覆盖虚拟场景构建、ShaderLab开发等核心技术;
- 艺术融合模块:开设三维建模、界面设计、VR全景拍摄等课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实践项目,培养技术美术复合能力。
例如,《虚拟现实表现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使用Unreal Engine 5完成光影特效与材质编辑,将彝族酒文化等传统元素转化为交互式数字内容,实现“文化+科技”的创新表达。
产学研协同的实践生态
专业拥有17人师资团队,其中4名教师曾主导QQ封神引擎、广汽传祺虚拟展示等重大项目,并配备元宇宙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六大实践平台。2025年与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学大学启动的“芬兰户外模拟器”国际合作项目,组织师生参与混合现实康复应用测试,推动技术标准与用户体验的双向优化。校内则通过东软集团的年度项目支持,将工业4.0智能工厂仿真系统等企业案例融入毕业设计,使学生接触真实开发流程。
行业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
为应对市场对技术美术工程师的迫切需求,专业在2024年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字文旅与番剧特效方向特色课程,并实施“三阶段能力跃迁”策略:
- 基础夯实期:大一至大二学习编程与建模,完成小型交互装置开发;
- 项目实战期:大三参与人机交互项目《爱莲说》等校企合作课题,掌握超声波传感与跨平台部署;
- 行业对接期:大四进入力方集团数字文旅部实习,从事元宇宙空间建设与虚拟直播技术研发。
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可胜任游戏引擎开发、医疗AR解决方案设计等岗位,起薪较传统艺术类专业提高30%。
智慧化教学与国际化视野
学院通过线上预约实验室、智能教学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2025年国际合作中规划的“虚拟研究团队”计划,将联合赫尔辛基XR中心专家开设AI城市探索等前沿课程,并通过专项基金支持师生赴芬兰交流。学生反馈显示,虚拟现实实验室的HTC Vive Pro 2等设备为学习提供了接近工业级的开发环境,而冒菜主题的课程案例则让技术学习更具趣味性。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成都东软学院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怎么样?
成都东软学院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为导向,依托学校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与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跨学科优势,构建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整合Unity 3D、Unreal Engine等核心开发工具,面向数字文旅、虚拟仿真、游戏特效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引擎开发+技术美术+行业应用”的立体化课程架构。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在四川文科本科二批招生计划中学费为 -
成都东软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怎么样?
成都东软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自2012年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四川省内最早开展本科教育的标杆专业之一。依托东软集团的产业资源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认证,该专业以技术与艺术融合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数字内容制作、虚拟现实开发、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教学体系。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全方位支持。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跨学科融 -
成都东软学院的艺术与科技(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怎么样?
成都东软学院的艺术与科技(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是教育部特设的交叉学科专业,以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深度融合为核心,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在计算机学科的优势,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聚焦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致力于通过产学结合和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四川省首家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