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已帮助人数772

已解决

评论 教育教学文档本文档内容,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编辑
文档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24年新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航空发展需求。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构建了覆盖绿色航空动力与储能科技的交叉培养体系。作为工信部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与商飞、蜂巢能源等20余家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2024届首批招生即实现100%志愿满足率,为能源革命与航空产业转型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学科优势与战略定位

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特色,整合航空宇航、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学科资源,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三螺旋培养架构。作为全国首批面向绿色航空的储能专业,其课程体系深度对接《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要求,重点攻关氢能源航空器储能技术电动航空器能量管理系统。依托低碳航空动力教育部工程教育中心航空飞行器热管理与能量利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开发的航空燃料电池系统已应用于国产大飞机验证机。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教学实施三阶能力培养模型

  1. 基础强化阶段:主修工程热力学电化学原理数学建模课时占比28%
  2. 技术突破阶段:开设储能材料与器件航空动力系统等36门核心课,融入航空燃料电池设计高密度储能系统仿真
  3. 产业实践阶段:在中国商飞完成18周岗位实训,参与C919辅助动力单元储能优化项目

特色培养方向包含:

  • 智慧能源模块:设置能源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储能系统设计
  • 双创教育平台:国家级大创项目参与率40%,研发的航空复合电源管理系统获发明专利
  • 国际认证体系:引入ASME储能设备标准IEC储能系统安全规范认证课程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专业组建了由中科院院士领衔的跨学科导师团队,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9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科研团队主导的航空燃料电池能量管理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发的高比能锂硫电池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实验中心配备原位X射线衍射仪等亿元级设备,建成国内首个航空储能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承担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储能单元的地面验证任务。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形成三维发展路径

  • 航空动力岗:45%进入中国航发商飞,主导航空储能系统研发,起薪中位数20-28万元/年
  • 新能源产业岗:30%任职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负责动力电池Pack设计
  • 学术深造路线:25%保送清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全球储能市场规模突破万亿的背景下,航空储能工程师岗位需求年增200%,2024届参与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储能项目入选工信部揭榜挂帅计划。建议同步考取注册储能工程师PMP项目管理认证

核心竞争力与培养策略

专业最显著优势在于"空天特色+产教融合",其卓越工程师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保研率35%)。培养策略强调:

  • 强化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能力,掌握Python能源数据分析SolidWorks结构设计
  • 参与中澳联合实验室项目(需雅思6.5+),可获国际航空能源组织实习资格
  • 重点突破高熵合金储氢材料固态电池界面优化等前沿方向

作为中国储能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南航既传承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又在新能源时代构建起基础研究-装备研制-标准制定贯通的创新范式,为志在能源革命的学子提供了翱翔蓝天的战略支点。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
  • 临沂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临沂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2024年正式获批并开始招生。该专业聚焦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高端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通过整合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学科资源,其课程体系覆盖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工程等核心领域,并配备价值4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当前我国规划到2030年储能领域人才需求将突破300万,
  • 重庆科技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重庆科技大学在储能领域的发展以材料与新能源学院为核心,依托高效氢能转化与新型储能材料团队,形成了涵盖本硕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该校虽未单独设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但通过储能技术(专业学位)的硕士培养项目,以及与材料工程、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具有产业导向的储能人才培养体系。其研究方向聚焦氢能转化、电化学储能和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呼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尤其在电力系统
  • 安徽工业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环节,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安徽工业大学于2023年获批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24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依托学校在能源动力、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储能技术人才,为能源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在专业定位上,安徽工业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被纳入安徽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培育计划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