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阳江校区)专业怎么样?

广东海洋大学
已帮助人数681

已解决

评论 教育教学文档本文档内容,由 广东海洋大学 编辑
文档内容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阳江校区"山水校园、智慧校园"的办学环境,深度融合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

广东海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阳江校区)专业怎么样?

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方面,专业围绕"新工科"建设要求,建立"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的模块化课程群。基础理论课程涵盖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计算机科学核心领域,专业方向课则对接阳江五金刀剪智能化、海上风电数字化等特色产业需求开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超过35%,包括:

  1. 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化实训课程(如泰迪智能科技的大数据项目开发流程模拟)
  2. 省级产业学院提供的真实场景实践(如信创产业学院的智能制造项目)
  3. 国家级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计划(如"挑战杯"、"华数杯"数学建模竞赛)

产教融合机制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通过"学院—研究院—产业学院"三级协同体系,构建起立体化育人网络。例如与粤嵌科技共建的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将企业技术总监纳入教学团队,联合开发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课程。在2025年3月的校企拓岗交流中,双方就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达成共识,引入企业认证标准重构课程考核指标。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岗位适配度显著提升。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方面,专业整合广东海洋大学本部的学科优势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帮扶资源,形成"教学名师+产业导师+科研骨干"的复合型团队。教师团队近两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主导建设的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为智能算法研究提供算力支持。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将合金材料大数据分析风电设备智能运维等横向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实现"真题真做"。

该专业学生发展呈现"三高"特征:学科竞赛获奖率高(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就业质量高(2024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2%)、深造比例高(15%进入华南理工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2025届学生团队开发的"茶鱼范厚"智能系统,融合阳江特色水产与旅游数据,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彰显了专业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
  • 广东海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阳江校区)专业怎么样?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阳江校区"山水校园、智慧校园"的办学环境,深度融合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方面,专业围绕"新工科"建设要求,建立"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的模块化课程群
  • 广东海洋大学的物联网工程(阳江校区)专业怎么样?

    作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学校与华南理工大学的联合师资力量,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形成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新工科复合型精英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与实验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框架,2023年投入超132万元的物联网基础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为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撑。以下从培养体系、实践平台、
  • 广东海洋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阳江校区)专业怎么样?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该校首批设置的15个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了数理基础+管理思维+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已形成包含3个核心知识模块、4个实践教学平台的完整育人体系,毕业生就业领域覆盖信息系统开发和商业数据分
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行注册后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立即做删除处理!如有知识产权恶意碰瓷者,不联系本站人员直接诉讼,本站将不负任何责任!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