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中,表演艺术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迸发着青春创新的活力。从学生会的新生见面会到省级非遗舞台,从大型校庆晚会到日常教学实践,多元的表演形式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生态。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通过非遗元素融合、原创作品孵化和跨学科实践,展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与探索。
在学生自主创作领域,学生会部门与社团的表演呈现出蓬勃生机。例如2025年3月的新生见面会上,文体部M.A.D爵士舞队以充满张力的《AYA》展现街舞魅力,主持队用朗诵《春》描绘诗意画卷,而权益部合唱《暖暖》则以温暖旋律传递人文关怀。这种将流行文化、语言艺术与集体情感相结合的编排方式,体现了学生团队对表演形式的创新思考。艺术专业学生蒋青恒更是在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其朗诵作品《奶奶的星星》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广东省第七届“风雅颂”大赛中斩获金奖,展现了扎实的表演功底与艺术理解力。
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成为学院艺术创新的亮点。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创作的《风帆绿野》和《赛龙夺锦》,以莞草编织、龙舟竞渡为原型,通过舞蹈语汇重构劳动场景。前者用收割莞草时的擦汗、皱眉等生活化动作设计,配合象征航运的风帆布景,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艺术符号;后者则以铿锵有力的群体舞蹈,重现赛龙舟的团结精神,服装道具中融入的岭南纹样更强化了文化辨识度。这种创作模式突破了单纯技艺展示的局限,建立起非遗叙事与当代审美的对话通道。
在大型庆典活动中,表演艺术的综合呈现达到新高度。2024年校庆晚会通过三个篇章串联起乐器演奏、情景剧、服装秀等多元形式,舞蹈《映月湖边木棉开》以校园景观为灵感,将地理符号转化为肢体语言;特邀艺术家陈思思的《逐梦圆舞曲》则实现了专业演出与校园文化的碰撞。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团队同样积极参与艺术实践,舞蹈系郭正老师入选“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后,创作了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舞台剧《世界工厂》,该作品结合舞蹈、戏剧与影像,在工业文明与人性关怀的主题下展开跨媒介实验。
学院通过课程改革与赛事平台持续推动表演艺术发展。文体艺术节中的“汉裳雅秀”走秀比赛要求参赛者研究历代服饰形制,诗词风云大赛则首创“戏剧化诗词演绎”模式,参赛者需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经典意境。这种将学术研究与艺术表现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能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艺术已超越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培养文化自信、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版权:本文版权所属智学教刊网,如需转载请联系官网客服!
-
东莞城市学院的表演专业怎么样?
在东莞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中,表演艺术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迸发着青春创新的活力。从学生会的新生见面会到省级非遗舞台,从大型校庆晚会到日常教学实践,多元的表演形式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生态。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通过非遗元素融合、原创作品孵化和跨学科实践,展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与探索。 在学生自主创作领域,学生会部门与社团的表演呈现 -
东莞城市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怎么样?
东莞城市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以艺术学士学位为培养方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声乐、器乐、舞蹈艺术等核心课程群,培养具备舞台综合表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年数据显示,学生就业率保持100%,90%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形成"教学-实践-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三位一体"课程架构: 基础理论 -
东莞城市学院的舞蹈编导专业怎么样?
东莞城市学院的舞蹈编导专业以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新传媒与艺术学院二十余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以“教学创新”“艺术实践”“升学就业”为特色的培养路径。学生不仅系统掌握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还能通过丰富的实践课程强化舞台编创、表演与教学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该专业课程设置注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